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疾步走向图书馆,他身姿挺拔,步伐轻快,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,这位看似普通的学生,实则是国际剑坛冉冉升起的新星——费若秋,从巴黎的击剑馆到哥大的教室,这位年轻的“旅法剑客”正在书写一段非凡的人生篇章。

缘起:与击剑结缘
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出生于体育世家的他,从小就对各种运动表现出浓厚兴趣。“我七岁时第一次拿起剑,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失落已久的伙伴,”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回忆道,“剑在手中有一种奇妙的平衡感,既需要力量,又需要技巧,更需要对时机的精准把握。”

在父母的鼓励下,费若秋开始接受系统训练,他最初练习花剑,后来转攻佩剑,因为这个项目“更符合他喜欢主动出击的性格”,少年时期的费若秋已经展现出过人天赋,15岁那年入选省队,18岁获得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。

2018年,费若秋做出一个重要决定:前往法国接受训练。“中国的击剑训练体系很完善,但欧洲有着不同的击剑文化和历史积淀,我想亲身体验这种差异,吸收不同风格的长处。”这个决定让他获得了“旅法剑客”的称号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旅法岁月:在挑战中蜕变

巴黎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,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、训练方式的调整,以及独自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,都曾让年轻的费若秋感到压力重重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“最初几个月,我几乎每天都会怀疑自己的决定,”他坦诚地分享道,“法国的训练强度很大,教练的要求极为严格,有时候一堂训练课下来,连拿起叉子吃饭的力气都没有。”

正是这种严苛的训练环境,锻造了费若秋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出色的技战术能力,他逐渐适应了欧洲击剑的风格,并将东方运动员的灵活性与欧洲的力量型打法相结合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。

2019年,费若秋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,他在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中获得佩剑个人亚军,随后又在多项国际A级赛事中跻身八强,2021年,他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,与队友合作获得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。

转折:从全职运动员到学生运动员

正当运动生涯蒸蒸日上之时,费若秋做出了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——申请大学,将运动生涯与学术追求结合起来。

“许多人认为运动员就应该专注于训练和比赛,但我始终相信,体育与教育不是对立的选择,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击剑是一项需要智慧和策略的运动,学术训练能够增强我的思维能力,反过来也会帮助我在赛场上做出更好的决策。”

经过慎重考虑,费若秋将目光投向了哥伦比亚大学,这所常春藤名校不仅有出色的学术声誉,还有悠久的击剑传统和强大的击剑队,2022年,他成功通过申请,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。

平衡之道:在学术与击剑间寻找支点

大学生活为费若秋带来了全新的挑战,他需要同时应对严格的学术要求和高水平的运动训练。

“时间管理是最难的部分,”费若秋说,“我每天清晨六点开始训练,然后上课、完成作业,下午继续训练,晚上还要复习功课,有时候刚从剑道下来,就得赶去图书馆写论文。”
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索萨对费若秋的表现赞不绝口:“费若秋是我见过的最自律的学生运动员之一,他能够在保持高水平竞技状态的同时,取得优异的学术成绩,这种平衡能力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
在2023-2024赛季,费若秋代表哥大击剑队参加美国大学击剑比赛,帮助队伍获得常春藤联盟冠军,并个人排名全美前五,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美国击剑界的广泛关注。

东西融合:文化交汇中的成长

作为一位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运动员,费若秋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有着深刻体会。

“中国的训练更注重技术细节和纪律性,欧洲则强调实战能力和创造性,”他分析道,“美国大学体育则是另一种模式,它把体育完全融入教育体系之中,强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。”

这种多元背景使费若秋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击剑运动,他经常与队友和教练交流技术理念,有时甚至会组织小型研讨会,分享国际比赛的经验和观察。
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评价道:“费若秋为我们的击剑项目带来了国际视野,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,还是文化沟通的桥梁,帮助整个团队更好地理解击剑运动的全球图景。”

体育与学术的双重追求

面对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他打算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,研究方向是体育经济学,他也没有放弃竞技体育的目标,希望能够代表中国参加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。

“体育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击剑运动,”费若秋解释道,“比如赛事组织、运动员价值评估、击剑运动的市场推广等,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,也可能为中国击剑运动的未来做出贡献。”

尽管路途充满挑战,费若秋依然保持乐观和自信。“我相信体育和学术是相辅相成的,击剑教会我专注和坚持,学术训练则培养我的思维能力和视野,这两种经历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我。”

传承:激励下一代运动员

除了自己的训练和学业,费若秋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,指导纽约当地的青少年击剑爱好者,他定期在社区中心举办击剑体验课,向孩子们介绍这项运动。

“击剑在中国还算是小众运动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击剑,”费若秋说,“我也想证明,运动员不必在体育和学业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,只要有合理的规划和足够的决心,两者可以兼得。”

一位跟随费若秋学习击剑的华裔少年表示:“费教练不仅是技术上的导师,还是人生榜样,他让我们看到,华人运动员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功,同时也能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。”

结束语

夕阳西下,费若秋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和训练,漫步在哥大校园里,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教室,这位年轻的击剑运动员不断跨越边界,挑战自我。

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历程,更是当代体育与教育融合的生动例证,在体育国际化与教育全球化的今天,费若秋的道路为许多年轻运动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启示。

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,费若秋稍作思考,回答道:“保持好奇,勇于尝试,不畏失败,无论是在剑道上还是在教室里,这些品质都同样重要。”

望着这位年轻“剑客”远去的背影,我们不禁期待:在不久的将来,费若秋将继续以手中的剑和心中的梦,在国际剑坛和学术领域书写更多精彩篇章。